徐爽:中缅边境上的拉咱难民营
手持玩具枪的孩子,拉咱主街。
拉咱国门,对面就是中国。
骑摩托的军人,在二楼晾衣服的女人,拉咱主街。
服装店的衣服上大多印着克钦独立军的标志——交叉的克钦刀(景颇刀),拉咱主街。
早餐店的女服务员,拉咱。
街上一角,拉咱。
拉咱最好的饭馆。虽条件简陋,但饭菜极其美味。也是竹子搭成的厕所,一点异味也没有。
拉咱的晚上几乎没有照明,拉咱。
在饭馆准备饭菜的女孩,拉咱。
早餐店的女服务员,拉咱。
穿军裤的男人,拉咱。
因夜晚温度骤降,砍柴、堆柴是白天的主要工作,拉咱难民营。
孩子们缺乏最基本的教育,他们的老师多半是年轻的兼职志愿者,虽有一腔热血,但缺乏最基本的教学训练和教学物资。那些在流离失所中出生的孩子对难民营以外的世界所知甚少。拉咱难民营。
坐轮椅的男人,拉咱难民营。
坐着的男人们,拉咱难民营。
经过六七年后,难民营内的人口增长,没有足够的空间建造新的住处。祖父母、堂兄妹、青少年夫妇和孩子都得挤在狭小的棚屋里。拉咱难民营。
一家人,拉咱难民营。
呆坐着的男人,拉咱难民营。
走在难民营里的老妇人。
拉咱难民营入口
做缝纫的女孩们,拉咱难民营。
女人在烹饪聚集区,拉咱难民营。
破落低矮的棚屋,拉咱难民营。
难民营内经常发生针对女性的暴力事件,拉咱难民营。
因夜晚温度骤降,砍柴、堆柴是白天的主要工作,拉咱难民营。
桥的对面就是中国,拉咱难民营。
戴着红领巾的克钦独立军军人,拉咱难民营。
由欧盟委员会资助修建的竹棚屋,拉咱难民营。
棚屋内挂着难民家庭以前的老照片,拉咱难民营。
一只眼有残疾的男人,拉咱难民营。
提供难民帮助的机构名牌与基督教日历,拉咱难民营。
涂鸦,拉咱难民营。
难民营到处贴着提醒年轻女孩怀孕危险的海报,拉咱难民营。
破落低矮的棚屋,拉咱难民营。
难民的棚屋都是由竹子搭成,一样的颜色,一样的大小,一个家庭住在一个“盒子”里。很多棚屋上用粉笔写着具体的日期和“圣诞快乐”。
炙热的天气离不开遮阳伞,出行离不开摩托车。拉咱难民营。
做手工的男人,拉咱难民营。
难民营里最坚固的建筑是克钦浸信会教堂。
摄影:徐爽
文字:徐爽
徐爽,影像创作者。关注传统与当代的文化变迁,探索肖像、景观和人类学摄影,现生活工作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。
图文由徐爽授权刊登,theCreator编发。
theCreator [名字可点击]
专题
_
• 更像文化 | theCreator
• 主编:http | thisishttp@foxmail.com
/店